本来可以避免患上癌症的悲剧,但陈先生疏忽大意了20年,任由直肠里1颗直径5mm的亚蒂息肉自由生长发展成了直肠癌,从而错失了处理的大好时机。
这是最近医院消化内镜科接诊的一名病人。据悉,一般情况下,肠息肉的生长是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没人能预料这个“小东西”,何时会“摇身一变”,成为肠癌。这也是为何在发现肠息肉后,专科医生会强烈建议患者及时接受肠镜下切除手术的原因。
大意!“20岁”息肉长成癌
今年61岁的陈先生,专程从多公里外赶来医院就诊。陈先生称,自己大便次数增多伴反复便血3个月。作为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专科医生,李初俊主任医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妙,可能又是直肠癌。
当李初俊追问陈先生既往病史及是否做过肠镜检查时,患者竟拿出了一份20年前的肠镜检查报告。
原来,年4月16日,陈先生在当地曾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当时便发现有个直径5mm的亚蒂直肠息肉,但未做处理。20年来,竟一直没有予以重视,再也没有做过肠镜复查追踪息肉的变化情况。
这份20年前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报告显示:患者直肠有一处约0.5cmX0.5cm(5mmX5mm)的腺瘤样息肉,发红短蒂,无活动性出血。针对这个结果,陈先生没有进一步处理,此后也没有再检查。
纤维内窥镜检查显示有腺瘤样息肉
那么,生长20年的息肉会是什么样?
李初俊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了电子结肠镜检查,于直肠距肛缘12cm-17cm见一环2/5周肿物,直径4cm-5cm,表面糜烂坏死。从肠镜检查所见,基本可以确定,直肠息肉已经癌变为直肠癌,且已不是早期。
电子结肠镜检查
病理检查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最后病理诊断结果为(直肠)中分化腺癌,CT分期:T4aN+。至此,肠癌确诊,息肉癌变无疑。
今年3月3日,患者接受了“开腹直肠癌根治术+腹腔引流术”,顺利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肠段,清扫了周围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直肠中分化腺癌已是II级,伴灶性坏死,浸润肠壁全层至浆膜下脂肪组织内,分期为T3。幸而,没有转移,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潜伏”20年
患者错过了两个重要处理时机
5mm的直肠亚蒂息肉,放任不管20年后,长大了足足10倍,成为50mm的病变。
原本是良性的息肉(癌前病变),“质变”成了直肠癌。李初俊主任医师感叹到:患者错过了两个重要处理时机:
第一次机会,在发生肠癌癌前病变前,患者未能在还是息肉的这个癌前病变阶段接受肠镜下超微创切除,否则便可祛除癌前病变,预防肠癌;
第二次机会,即使息肉刚刚癌变,早期仍可通过内镜治愈性切除。若及时就诊,就可在内镜下进行超微创切除局部早期癌变的息肉,无需开腹,无需切除肠段,可以保持肠道器官的完整性,避免肠癌根治手术带来的巨大手术创伤。
可惜,陈先生由于拖延治疗,最终需要实施直肠癌根治术,切除了包括肿瘤在内的肠段,治疗过程必须承受着肠道器官缺失和较大的创伤,也需要耗费较多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
李初俊主任医师深感大众对于肠胃健康知识的了解依然不足,他特别提醒检查出肠息肉的患者要注意两个方面:
(1)肠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大部分的肠癌来源于肠息肉癌变。发现肠息肉,应及时内镜下超微创切除处理,以达至肠癌的预防。
(2)必须树立肠镜健康检查理念,依不同的群体于各自合适的年龄开始接受肠镜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治疗肠息肉,有效地预防肠癌的发生,降低肠癌发病率。
及时发现肠癌于早期,以便获得早期治疗机会,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肠癌的病死率,从而减少个人、家庭、社会的医疗负担。
为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有效防止疫情播散,目前中山六院消化内镜诊疗检查需预约,须由开具检查的门诊医生完成流病史和接触史排除,并行核酸检测(-nCov新型冠状病*核酸初筛)、血常规检测、胸部CT检查(胸部平扫+HR(高分辨率))筛查,结果正常后方可进行。
结合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测、胸部CT检查的结果发布时限及有效期期限,请预约患者在消化内镜诊疗检查日期(D)的前2-3天(D-2或D-3)进行上述疫情筛查检查:
信息时报记者*艳通讯员简文杨李饶尧
编辑:MIlly
跨省联动,复工“放大招”!
广州新增1例境外输入关联,3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为主动排查发现!
最新!广东新增境内确诊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例!
痛心!8岁女童停车场内奔跑玩耍被碾身亡!视频值得所有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