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会逐渐升高。特别是做过肠镜检查的朋友,很多人都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这种疾病。
很多朋友会疑惑,结肠息肉到底是什么病,有没有癌变的可能?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什么是结肠息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饮食结构及作息规律的改变,导致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结肠息肉来源于粘膜上皮,是从粘膜表面突入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我们把它统称为息肉。也就是说,结肠息肉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
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其他性质的息肉。常常多发,如果腺瘤数目多于颗,称为腺瘤病。
结肠息肉这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短期内危害有限,但是,如果放任不管,时间久了,有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
既往研究显示,多数结肠癌是由良性腺瘤恶变而来,最开始为息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腺瘤,最后进展为癌症。从这方面来说,结肠息肉是一个长期的进展的过程。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结肠息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事实上,结肠息肉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可能与长期腹泻,便秘,炎症性肠病,遗传等因素有关。常见的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
感染很多医生认为结肠息肉与病*感染有关,结肠内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有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这其中就包括病*。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病*会引发炎症反应,就可能造成感染引发结肠息肉。容易腹泻的人容易患上结肠息肉,就是这个道理。
年龄统计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也会随之增高,因此,很多医生认为结肠息肉与年龄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消化内科医生建议人到了40岁以后,要定期检查结肠镜。
胚胎异常除了年龄大的人会得结肠息肉外,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也会患上结肠息肉,这一般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生活习惯
很多老人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这说明,生活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结肠息肉也是这样。生活中对结肠息肉有影响的因素常见于:
食物中含纤维成分较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结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不久前,一位朋友来找张医生,要求检查肠镜,当问其原因后,他告诉我:专家说肚子出现这3种症状,很可能是长结肠息肉了,不早治就会癌变。
事实上,结肠息肉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偶尔在内镜等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较大的息肉可以引起轻微的症状,但多因症状轻微和不典型而被朋友们所忽视。比较常见的症状有: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患病的朋友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明显腹痛症状;排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肠套叠及肠梗阻,以盲肠息肉多见。多见于小儿。
其中,便血与较大的腺瘤及癌前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朋友们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该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的逐渐进步,结肠息肉检出率也逐渐升高,有蒂的隆起型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更大。朋友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根”的息肉。
结肠息肉如何治疗?
结肠息肉症根据症状轻重不同,可采用药物,肠镜,冷冻,套扎及经腹或经肛门等多种办法进行治疗。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结肠息肉的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效果是不错的。
随着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在肠镜下进行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结肠息肉是非常容易复发的。曾经有位朋友抱怨说:结肠息肉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不割就会转为结肠癌。非常苦恼。
事实上,结肠息肉的复发与大小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复发概率要明显高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
最后,张医生想提醒朋友们,过了45岁以后,一定要养成定期检查胃肠镜的习惯,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处置。
两年前张医生的妻子也做了这方面的检查,结果在结肠内发现了多个息肉,选择在内镜下切除。还好病理回报都是良性的,没有什么大问题,今年又复查一次,效果非常好,没再出什么大问题。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内镜技术的进步,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明显提升。结肠息肉与生活习惯、炎症、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经常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由于其损伤小,恢复快,受到了很多朋友的推崇。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