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结肠直肠癌的大体形态可分为三种:息肉样型、狭窄型和溃疡型。各型癌肿的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均有不同。息肉型大肠癌好发于盲肠、升结肠等右半结肠,癌体较大,外形似菜花样,向肠腔突出,表面容易溃烂、出血、坏死。狭窄型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等左半结肠,癌体不大,但质地硬,常围绕肠壁浸润而导致肠腔呈环型狭窄,容易引起肠梗阻。溃疡型大肠癌好发于左半结肠,癌体较小,早期形成凹陷性溃疡,容易引起出血、穿透肠壁侵入邻近器官和组织。结直肠癌是结肠或直肠内的细胞异常生长所形成的癌症。源发在结肠部位的癌细胞称为结肠癌,源发在直肠的称为直肠癌;两器官都受影响则称为结肠直肠癌。它是目前全球普遍可见的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结直肠癌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结直肠癌也是目前最可预防的肿瘤之一。它通常起源于结肠或直肠上皮的非癌性新生物“息肉”。如果通过筛查,早期发现并摘除,就能阻止它变成肿瘤。医学界认为,如果及早发现,肠癌是最易治愈的癌症。 基于此,小编针对近年来结直肠癌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1.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doi:10./j.cell..07.
图片来自Cell期刊。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能够阻止化疗导致的一种被称作细胞凋亡的癌细胞死亡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年7月27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usobacteriumnucleatumPromotesChemoresistancetoColorectalCancerbyModulatingAutophagy”。论文通信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房静远(Jing-YuanFang)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陈萦晅(YingxuanChen)、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系病硕士生导师陈豪燕(HaoyanChen)、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科硕士生导师洪洁(JieHong)和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邹伟平(WeipingZou)博士。医生们经常利用化疗治疗癌症患者,这是因为它会最终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但是一些癌细胞能够避免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癌细胞通过激活一种被称作自噬的细胞存活机制逃避细胞凋亡过程。这种机制让癌细胞免遭摧毁。一旦自噬处于开启状态,结直肠癌就对化疗产生抵抗力。具核梭杆菌让自噬持续开启。这就是为何这些肿瘤细胞可能能够逃避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通常而言,自噬能够被开启或关闭。然而,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具核梭杆菌阻止两个微RNA(microRNA)---miRNA-18a*和miRNA----表达,从而阻止自噬关闭。这两个microRNA的缺乏让自噬持续处于“开启”状态。2.PLoSPathog:重磅!科学家发现特殊细菌或能积极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doi:10./journal.ppat.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gallolyticus,SGA)的亚种或能够积极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此前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解没食子酸链球菌亚种(Sg)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然而研究者并不清楚是否Sg能够促进结直肠癌发生或者是否其能够在结直肠癌细胞所提供的环境中舒适地生长。为了调查该菌在结直肠癌发病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利用培养中的人类结直肠癌细胞、患结直肠癌的小鼠以及来自人类肿瘤中的组织进行了多项实验;在结直肠癌细胞和Sg生长实验中研究者发现,Sg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而且这种效应依赖于Sg细菌所处的生长阶段,当细菌和结直肠癌细胞彼此之间直接接触时就会诱发Sg驱动的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而细菌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并不会诱导癌细胞的生长。同时研究人员还揭示了Sg对人类机体中名为β-连环蛋白的蛋白质所产生的影响,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研究者发现,Sg并不会促进β-连环蛋白表达或活性降低的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这就表明,Sg能够通过β-连环蛋白的细胞信号通路来驱动癌细胞发生增殖。3.NatCommun:新型融合基因或能驱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doi: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