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团炽烈的火,他总是激情地燃烧;像一面迎风的旗,他总是在呼啦啦地飘动;像一匹驰骋的骏马,他总是向绿色的前方飞奔……”
——追思悼念牛玉儒
这诗一样的语言,是对已故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的描述。他的一生无愧于这样的称道,即使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刻,他也依然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深爱的草原父老乡亲做出最后的奉献。
俗话说:天妒英才,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干部,最终被肠癌缠身,早早地为自己的一生交上了答卷。
牛玉儒,生前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年8月,因结肠癌肝转移医治无效,于年8月14日4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1岁。
年11月,牛玉儒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个革命干部家庭。年,已成年的他起初在通辽县农村插队锻炼。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开始了自己的革命职业生涯。
牛玉儒在30多年的革命职业生涯中,一直为内蒙古各族人民谋利益,被称为“草原的儿子”。
在牛玉儒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期间,有一次,他在《内蒙古商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呼和浩特市一个贫困家庭欠了债,上初中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当即拿出元钱,对身边工作人员李理说:“你去找找这户人家,看看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把钱给他们。就说是一个读者给的。”直到牛玉儒逝世,那家人也不知道钱是谁给的,因为李理只告诉他们“是一位好心人、一个读者给的”。
有一年的一个冬天,牛玉儒与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负责人踏雪走访贫困户,来到肢残老人孙震世的家。当得知孙家为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已欠下2万多元的债,而且一直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的情况后,他当即带头并倡议随行的干部捐款。
临走时,他将元慰问金递到孙震世女儿的手中,并反复叮嘱她,要用这些钱好好置办年货,不要舍不得花。
多少年来,牛玉儒给予他素不相识的人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他的5个兄妹至今仍在通辽老家,其中两个妹妹和妹夫都下了岗,姑父在通辽火车站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他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安排或调动过工作。今年春节回家,他见到二妹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的事儿我帮不上忙啊。”
妻子谢莉说,与牛玉儒携手相伴25年,总是聚少离多,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5年。他生命最后的90多个日夜,竟是夫妻相守最长的日子。
牛玉儒曾这样安慰谢莉:“请你多体谅我一点。等将来我退休了,一定在家陪你,给你做饭,干家务活儿……”然而造化弄人,始终没有等到丈夫退休的日子。
年“非典”疫情期间,牛玉儒吃住在办公室,抢时间建成了占地亩、个病房、张病床的SARS救治中心,为防治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用一生的时间向百姓证明了什么叫“俯首甘为孺子牛”。
据牛玉儒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牛玉儒书记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工作负荷,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睡觉已是家常便饭,常常奔波忙碌,有时甚至一天几个地点,得在汽车上度过大量时间,上车睡觉,下车立即进入工作模式。
高压的工作状态,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使牛玉儒书记的身体渐渐透支,几次在工作中出现晕倒现象,体重日渐下降,身子一日比一日单薄,最后在同事和家人的关心和催促下,才医院就医。
年4月,医院就诊时发现患了结肠癌肝转移,当时病情已经有恶化倾向,需要到北京进行治疗。即使在京治病期间,他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其间,他3次回呼和浩特参加会议、检查指导工程建设。
在8月14日,这一天,我们的“人间天使”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肠癌带走的是他的生命,带不走他对当地百姓的爱。8月20日骨灰安放仪式那天,呼和浩特民众冒雨为他送行,场面感人至深。
牛玉儒曾说过:“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他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做人做事的宗旨,也确实用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许。
肠癌无情,爱留人间。虽然牛玉儒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1岁,可他这一生,却浓缩了所有生命的精华,心系百姓,把自己所有的“爱”留给了百姓。
我们无法预测病魔的来临时间,却可以尽可能避免病魔的到来,像牛书记这类作息时间紊乱,饮食不规律的40岁以上人群,是极容易被肠癌“盯上”的。可假如牛书记能在40岁以后就每年定期进行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就极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因为从一颗小息肉到腺瘤,最终成长为肠癌恶魔,往往需要7-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提前重视和进行筛查都是扼杀肠癌萌芽的必要手段。
肠癌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称为“幸运癌”,之所以有这个称号就是因为肠癌是最容易预防和筛查的癌种之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均衡饮食、适当锻炼、定期筛查是预防肠癌的最好方法,比起得了“幸运癌”,不得癌症才是最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