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冬,他向*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申请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申请没得到批准。直到年,55岁的他终于站在*旗下宣誓。为了这一刻,他已写了29份入*申请,追求了30年。
他是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他被美国哈佛大学的德瑞克教授称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是中国医学界的传奇佳话。
黎介寿(来源:新华网)坚守信念
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书香门第,由于前一天是他母亲的生日,父亲便以《诗经》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给他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
少年时代的黎介寿在战火中随家人颠沛流离,但心中读书报国的信念却始终如一。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考上重庆的一所机械学校,但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并在次年与弟弟黎磊石一起考取了国立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年,医院做实习医生,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医院担任外科住院医生。由于他勤学钻研,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年轻时期的黎介寿(来源:中国之声)年,南京解放前夜,黎介寿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随国民*一起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当时很多人做好撤离大陆的准备,他的姐姐和姐夫也托关系给他弄到了去台湾的船票。黎介寿与弟弟黎磊石彻夜长谈,最终做出决定:留在大陆,跟着共产*,建设新中国。
年冬,黎介寿向*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申请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申请一直没得到批准。年,朝鲜战争爆发,黎介寿虽然既没有参*,也没有入*,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请战书,两次参加志愿*医疗团,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救治伤员,荣立战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黎介寿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但他仍坚持利用劳动间隙为农民群众看病。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55岁的黎介寿终于站在*旗下宣誓。为了这一刻,他已写了29份入*申请书,追求了30年。
黎介寿说:“我这一生有两个最正确的选择,一个是留在新中国,另一个是加入共产*。”
开创亚洲小肠移植先河
黎介寿与小肠移植结缘,要追溯到年的一个深夜。当时一名13岁的小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大部分小肠被手术切除,剩下的肠子不能吻合。医院时,肠子是用两把血管钳夹住的。
小姑娘的父亲恳求黎介寿为孩子接段肠子,把自己的肠子接给孩子。可是,由于小肠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菌,做移植手术面临排斥反应和感染,这是那个年代全世界尚未解决的两大医学难题。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面对此情此景,黎介寿流泪了。那一晚,他把自己关在了空荡荡的病房里。
这件事给了黎介寿很大的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一个难题。于是,他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在猪身上做实验。养猪、开刀、观察,他不间断地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当时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室内没有空调,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猪粪味道。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浑身猪粪的老人,夏天挥着蒲扇为猪驱蝇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黎介寿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一共持续了4年多。
动物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术后成活天。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面对挫折,黎介寿越战越勇。
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技工学校的教员杜新平因阑尾手术引起了肠粘连,从年到年,她一共被开了9次刀,小肠截掉了很长一段。年3月12日,黎介寿决定对因为慢性小肠结肠炎、反复肠梗阻、短肠综合医院的杜新平进行小肠移植。他果断打开患者的腹腔,取肠、修肠、缝合,11个小时后,一段厘米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内,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杜志伟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受腹内巨大肿瘤、多发性息肉和肠瘘折磨,4年来没吃一口饭,瘦得不成人形。
面对这种情况,黎介寿没有轻言放弃,在对病人进行8次胃肠道检查之后,他发现,患者的两截小肠可绕过肿瘤实现对接。于是,他通过手术将杜志伟两段肠子绕过肿瘤接在一起。杜志伟流着眼泪激动地说:“谢谢黎爷爷,我又尝到了饭的滋味!”
学生们形容做小肠移植手术的导师黎介寿:“他清楚‘九曲回肠’中每一个纹路的走向,如同将*洞悉战场上每一道堑壕沟壑。”
国际同行这样评价黎介寿:“如果不是中国的黎介寿,亚洲的小肠移植至少向后延迟10年,他为万千亚洲小肠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黎介寿给病人看病(新华网)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征、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生命保护伞。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辟肠外营养支持新路
当患者有肠瘘时,肠道功能会出现严重障碍往往导致营养无法供给,这个难题始终困扰着黎介寿。
一次,他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静脉营养的文章,思想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肠瘘治疗能否也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他为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地彻夜难眠。
第二天,他就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提出把营养支持应用于外科。这让许多人投来怀疑眼光: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岂不是对传统医学的离经叛道?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非议,黎介寿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从来都没有动摇。
为了观察一名肠瘘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的变化,他搬起小板凳坐到患者床边观察,一盯就是3个月。
经过多次试验,黎介寿在营养支持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他潜心研究出“黎氏配方”营养液,发明了深静脉营养补给器械,形成了以“肠营养支持”为主的系列疗法,开辟了肠瘘治疗的新天地。
黎介寿查房时同病人交流年2月,“全肠外营养”在黎介寿治疗组中应用于第一例患者,治疗一个月后,患者接受了纠正手术,恢复了健康。患短肠综合征只剩下30厘米小肠的女青年陈航,不仅依靠营养支持恢复了健康,年9月还生下一健康女婴,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肠外营养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如今,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治疗中,治愈率达到96%,高居全球之首,有2.5万余名患者从中受益。
手术台上的黎介寿(右)(来源:国际在组建“黎氏人才方阵”
在中国医学界,黎介寿与同胞兄弟黎鳌、黎磊石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黎氏三兄弟”,被传为一时佳话。而最令三兄弟骄傲的是,他们组建了一支“黎氏人才方阵”。
黎氏三兄弟且看这支队伍的阵容: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名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47名学科带头人;曾获高等级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黎介寿领衔的小肠移植研究拉开了帷幕,他带的博士生李幼生是课题组成员。小肠移植是世界医学前沿课题,当时在亚洲无人敢问津,他们的攻关工作一时受挫。这时,国外一些研究机构邀请李幼生到国外做异体小肠移植。
何去何从,李幼生面临两难的选择。
在实验室里,师徒俩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黎介寿认为,立足国内成才将来发展的空间更大。李幼生接受了老师的观点,他后来说:“走出实验室的那一刻,我对脚下的成才之路更清晰了。”
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李幼生瞄准了世界医学前沿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后来,他们的研究“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取得关键性突破。年3月,他作为黎介寿的得力助手一起完成杜新平小肠移植手术,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随后,在黎介寿指导下,李幼生取得一系列高等级成果,并挑起国家“计划”重点课题——“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大梁,还被表彰为“全*十大学习成才标兵”。
从医70多年,黎介寿用行动肩负起医生的天职,他坚信生命大于天,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他“一根肠子走到底”,夙兴夜寐,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救人无数,获得蜚声世界的巨大成就。
黎介寿院士向年轻医务人员传道授业解惑鉴于黎介寿院士几十年来对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的突出贡献,年4月,国际编号为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年5月23日,96岁的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胜利功勋荣誉章。
黎介寿(来源:中国*网)即使步入暮年,黎介寿还是说:“我仍要朝着梦想继续前行!”
这位慈祥坚定的老人,毕生恪守“爱*报国为民”的信仰,始终秉持精诚大医、济世强国的情怀,书写了一段人生不老的传奇。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黎介寿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病人的生命重过院士的光环》,沈峥嵘,陈月飞.新华网
3.《事业的向导人生的楷模》,李维勤,中国青年报
4.《矢志追寻强国梦的杰出院士》,陈忠良,中国青年报
5.《无高不攀》,曹红艳,经济日报
6.《黎介寿:精诚大医济世强国》,央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