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效消失后,晓蕊(化名)从一个长长的睡梦中醒来。
过去的几小时里,浙大二院大肠外科的专家团队用一种全新的术式为她切除了结肠癌病灶,但她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阑尾手术。
今年6月,年仅22岁的浙江女生晓蕊肠镜检查后确诊为结肠癌。爱女心切的父母担心她承受不了打击,对她隐瞒了病情,并“骗”她做了手术。
浙大二院副院长、大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丁克峰教授告诉钱报记者,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年龄是58~60岁,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像晓蕊这样的年轻病人并非个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腹痛一年发现结肠癌
这个小线索被忽略了
晓蕊是省内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原计划今年毕业参加工作,却在忙碌的毕业季意外查出了结肠癌。
近一年来,她经常腹胀腹痛,但吃点药就能缓解,医院看看。临近毕业季时,她的腹痛明显加剧,吃药也没用,每天大便的次数从规律的1次变成3、4次,腹泻严重。
父母得知后,医院做了一个无痛肠镜。但结果出来后,他们偷偷藏起了检查报告,没有让女儿看到上面刺眼的诊断:右半结肠低分化腺癌。
女儿年纪轻轻,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连外卖都很少吃,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父母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又不得不打起精神四处打听,最后找到了浙大二院丁克峰教授团队。
父母连哄带骗把晓蕊带到杭州,告诉她要做一个小小的阑尾手术,大医院技术好恢复快一些。在浙大二院,医生为她做了基因测序,找到了结肠癌低分化的帮凶——BRAF基因突变。
丁克峰教授表示,约10-15%的结肠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其中低分化腺癌患者BRAF基因突变更高一点。除了特殊基因突变导致肠癌的病因外,现代人高热量的饮食结构、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以及不重视体检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了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团队又仔细研究了晓蕊的病史,发现她除了长达一年的腹痛,还有一个小细节也透露了结肠癌的端倪:她的血红蛋白只有97g/L,低于正常的~g/L,存在轻度贫血。大部分右半结肠癌患者都会出现贫血症状或者贫血倾向。
丁克峰教授提醒,一般来说,直肠癌会出现便血等明显的症状,而结肠癌的症状更加隐蔽,确诊时往往分期较晚。如果出现长期腹痛腹泻、贫血等症状,医院排查。
术后仍需化疗,真相该如何告诉她?
这病越来越年轻化
有学生刚进大学就查出结肠癌
晓蕊的结肠癌是凶险的低分化腺癌,且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必须马上手术治疗。
父母骗她说这是个阑尾切除手术,但实际上,医生反而要在术中保留她的阑尾。
丁克峰教授介绍,患者的病灶位于右半结肠(结肠肝曲)。传统的右半结肠癌手术中,外科医生一般会连同盲肠、升结肠、阑尾、部分小肠,以及区域淋巴结一起完整切除。
但回盲部作为连接小肠和大肠的阀门,一旦切除,大肠的细菌就会随意跑到小肠,造成肠道菌群混乱,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这就是结肠癌患者术后出现腹部痉挛、腹胀腹泻等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去年开始,丁克峰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开展了一种全新的术式,切除病灶的同时保留回盲部、阑尾。这个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右半结肠癌,只有病灶位于结肠肝曲和近端横结肠才符合手术指征,恰好晓蕊达到了要求。
麻醉后,不知情的晓蕊轻松地陷入了深度睡眠,而手术室外的父母焦急地等待了起来……
丁克峰教授亲自主刀,在3D腹腔镜下,完整地切除了肿瘤和区域淋巴结,同时保留了回盲部和阑尾。既要保留回盲部和阑尾,又要把区域淋巴结清扫干净,这对手术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大肠外科副主任李*主任医师比喻说,血管就像汉堡里的牛肉,淋巴结和系膜就是夹住牛肉的面包,传统手术中只要将整个汉堡切除即可,但这个新术式要保留回盲部的血管,同时要清除周围的淋巴结,所以要一点点掀起“面包”,留下中间的“牛肉”,要求医生操作时更加精准、仔细。
丁克峰教授团队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对小蕊父母来说,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告诉女儿真实的病情,因为术后还要进行辅助化疗,这个家庭和疾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
丁克峰教授说,近几年他接诊手术治疗过不少年轻患者,其中一个大学生刚入学就查出结肠癌,术后一直在浙大二院随访。见证过太多深受疾病折磨的年轻生命,和他们父母绝望的眼神,他呼吁全社会重视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周末加班,一天内发现4例直肠癌!”
去年浙江有人被结直肠癌夺去生命
对结肠癌患者来说,维持术后肠道菌群的平衡是关键。而对直肠癌患者而言,问题更加具体而直接——很多人确诊后第一句话就是,“医生,能保肛吗?”
对大肠外科的医生来说,世界上最寸土寸金的地方不是一线城市的CBD,而是小小的直肠。如果患者直肠病灶太接近肛门,那外科医生术中就常常遇到“死胡同”,手术视野越来越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有时就不得不切除肛门,这对患者身心都会造成巨大打击,影响生活质量。
1个月前,患者王大伯(化名)因为便血,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3cm的直肠癌。医院的主诊医师告诉王大伯,因肿瘤位置低,患者骨盆狭小,无法保留肛门。王大伯子女经几经寻觅,慕名找到了李*主任医师。
李*主任医师充分评估了患者检查资料后认为,患者直肠癌位置较低,但分期较早,有保肛希望。经过浙大二院大肠癌多学科专家讨论后,王大伯接受了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仅用3小时,便成功的完成了直肠癌切除同时保留了肛门。同时,因为术中经肛门标本,腹部没有留下切口,王大伯术后4天便顺利康复出院。
李*主任医师表示,现在科室开展的“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大大提高男性直肠癌的保肛率。
全新的taTME手术中,医生兵分两路,一路在腹腔镜下操作,一路经肛门单孔腔镜操作,这种“双管齐下”的切除肿瘤方法拓宽了手术视野,节省了手术时间,为更多直肠癌患者保住了肛门。
浙大二院为滨江区近人做了胃肠镜,发现肠癌33例,结肠息肉达7成
“上周末内镜中心加班工作,一天内发现4例直肠癌!”最近,浙大二院大肠外科一名医生发了一条朋友圈,提醒身边的亲友重视结直肠癌筛查。
年,浙江省将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纳入省*府民生实事,为浙江省50-74周岁户籍居民提供筛查服务。
今年7月底开始,浙大二院联合滨江区多个社区开展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筛查出阳性后,可通过“浙江省癌症筛查信息平台”预约浙大二院的胃肠镜。
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王良静主任医师透露,截至10月19日一共完成例胃肠镜,发现肠癌33例,结肠息肉比例达70%左右。医院为确诊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他们以最快的流程完成检查和手术。
56岁的邵大伯(化名)在社区首诊时被确定为结肠癌高危人群,第一时间预约了胃肠镜检查。检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不仅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胃镜还提示胃粘膜病变,早期胃癌考虑。
随后,医生为他在内镜下切除了结肠息肉,并完成了胃镜下早期胃癌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邵大伯既心有余悸,又觉得庆幸:这次胃肠镜检查在他还没有任何症状的时候帮助他发现了潜伏在胃肠里的危机,还通过微创的方法解决了癌症的隐患。
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数据,年浙江省结直肠癌死亡病例数为,占所有癌症死亡数的9.54%,位居癌症死亡数第4位。并且在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增长特别迅速。
“肠癌的死亡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生存率很高,晚期迅速下降。因此,早诊早治对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尤为关键。”大肠外科副主任徐栋主任医师说。
再次提醒!
这项体检很重要,这6类是高危人群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浙大二院大肠外科的奠基人郑树教授就在浙江海宁、嘉善主持开展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工作,并提出了中国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现在,丁克峰教授又牵头编撰了我国首部《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
《共识》建议,我国40~74岁的一般人群,应每5-10年行结肠镜检查。
若抗拒结肠镜检查,可先行《结直肠癌风险量化问卷》调查、粪便隐血及粪便多靶点DNA等检测,其中任一阳性者强烈推荐行结肠镜检查。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或以上者,列为高危人群:
一、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
二、本人有癌症史
三、本人有肠道息肉史
四、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
1、慢性便秘(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
2、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
3、黏液血便
4、不良生活事件史(发生在近20年内,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
5、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
6、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
而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炎症性肠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则推荐接受合理范围内较频繁的肠镜检查。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