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癌症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必须定期体检,如果出现症状再就诊可能已是中晚期。
世卫专家表示,年确诊癌症的患者数达万人,万人死于癌症。目前,全球1/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罹患癌症。
实际上,很多癌症只要早期发现,并非不治之症,定期筛查就能让早期癌症无处遁形。
图/图虫
今天(4月15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第一天、也是第一个中国癌症早筛日。
话题#癌症早期几乎无症状#也登上热搜。
据央视新闻报道,医生介绍,癌症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必须定期体检,出现症状再就诊可能已是中晚期。因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胃癌呈年轻化倾向。
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90%以上,晚期可能都不到10%。
建议有不良生活习惯和家族病史的人一定要进行防癌筛查。
去年全球万人死于癌症,
1/5的人会患癌,1/3的癌症可预防
当地时间2月2日,世卫组织癌症专家安德烈·伊尔巴维表示,年确诊癌症的患者数达万人,万人死于癌症。
目前,全球1/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罹患癌症。
乳腺癌已成全球最常见癌症,在新增癌症病例中占11.7%,其次是肺癌、结直肠癌。
此外,每年约40万儿童确诊癌症。
但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上海癌症五年生存率55%
连续十多年上升,早筛成关键因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目前上海市有癌症现患病人49万人,患病率3%。
肿瘤是影响上海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根据最新年度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新发癌症病例7.9万人,发病率为/10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因癌症而死亡3.7万人,死亡率为/10万,癌症仍是本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死亡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胃癌;癌症五年生存率为55%,连续十多年持续上升;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提升至39%。
相关专家指出,上海市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是导致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的首要原因。
据悉,近年来上海积极研究和推广癌症筛查适宜技术,组织开展人群筛查,大力推进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年至今,上海市完成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万人次,并追踪到确诊的癌前期病变患者1.85万人,大肠癌患者人,其中早期比例达46%,相比项目启动前所有户籍居民大肠癌病例11%的早期比例,提升了35个百分点,筛查效果显著。
在上述项目推动之下,上海市大肠癌新发病例的总体早期比例也比之前提升5个百分点,达到16%。
8成患者首次确诊已是中晚期!
该如何对抗结直肠癌?
在今天的早筛日启动会上,抗癌战线的专家们谈起呼吁公众早筛、早查的经历,总感觉有种“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老百姓不愿去做癌症的早筛,这在我国结直肠癌领域尤其凸显,这也导致了我国80%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已是中晚期。
一早一晚,生死之别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认为,预防癌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早期筛查过程中发现“苗头”,在肠癌恶化前把癌症的苗头掐灭在萌芽状态。
不想“谈癌色变”,通过早期筛查早做应对才是治本之道。
中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在现场展示的数据显示,结肠癌发现时1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91.8%,而发现时为4期,生存率仅为10.8%。
可见,这一早一晚间就出现了生与死的差别。
早筛其实并不难
既然早筛这么重要、效果这么好,又为什么这么难?
“曾经遇到一个患者,在等待肠镜筛查的前一晚自己‘溜号’了。”王锡山说,有过肠镜筛查经历的都知道,整个过程确实比较难受,但相比恶性肿瘤来说,还是应该避重就轻。
此外,肠镜检查排队严重的现象也使得肠镜筛查相对困难,受限于医疗资源,让每个人都去做肠镜筛查并不现实。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通过肠镜进行早筛。
除了肠镜的手段,肠癌早筛的手段还有很多种,例如人们熟知的便潜血检测、CT结肠成像技术、血液检测……还有一种去年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拿到癌症早筛“第一证”的常卫清所使用的FIT-DNA检测技术。
它们有的更准确、有的更便捷、有的价格亲民、有的无需侵入、有的发现后当时可做切除,总有一款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
选哪个?国家指南里有答案
那么如果要进行早筛,内镜方法、化学方法、影像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这么多种方法中,公众究竟该选哪个呢?
作为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之一,由国家癌症中心组织调查、撰写的《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日前发布,指南对早诊早筛方法做了精细化的评估和推荐。
“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它对于息肉和癌症的诊断率高于90%,可以同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导致办公室主任陈万青解读到,但结肠镜是侵入性检测,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
粪便隐血检查简单易用,成本较低,可以降低52%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但灵敏度方面相较其他方法较低,建议每年进行一次。
“FIT-DNA检测技术的原理是粪便脱落的细胞中是否存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的DNA改变。”陈万青说,它的灵敏度能够达到95%。
由于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新的技术能够在不侵入身体的情况下达到很高的检出率,但就是成本比较高。对于50—75岁的中低风险人群和40-75岁的高风险人群,指南对这一新技术给出了强推荐的等级,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FIT-DNA筛查。
对于血液检测,指南给出了暂不推荐用于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的判断。
综合而言,无论选择哪种筛查方法,“早占先机”是对战癌症的绝招。“美国患者进行癌前筛查的依从率是60%,这带来了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陡降的曲线,死亡率更是下降了51%。”
王贵齐强调,其他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早筛是实现结癌症预防与治愈最有效的手段。
如何真正有效地做癌症筛查?
哪些人群需要定期筛查?
在人们心中,癌症就是绝症的代名词,一旦患上,神仙也回天乏术。
但实际上,很多癌症只要早期发现,并非不治之症,定期筛查就能让早期癌症无处遁形。
过去20年,美国癌症总体死亡率下降了25%,很大程度上就是筛查的功劳。
五花八门的癌筛方法迷人眼,哪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呢?
中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毕晓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套完整的癌症筛查应有三部分。
第一是背景调查,包括家族史、个人病史和遗传史等,这能帮医生锁定高风险人群,确定下一步的筛查项目。若跳过这一步,癌筛等同于大海捞针,是不靠谱的。
第二是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血常规、尿常规和生化检查,从这些指标异常里,专业医生能发现癌症的蛛丝马迹。
第三是影像学检查,如CT、核磁、胃肠镜等,这些检查最能发现身体异常。检查后的随访也很重要,因为癌筛并非一劳永逸,有的人可以一年或几年查一回,风险高的则需一年多查几次。
特定人群需要定期筛查
针对特定人群,有些筛查是必须做的:
比如乳腺癌高风险人群,每年做一次B超和钼靶检查就很有必要。
患肺癌风险高的,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螺旋CT,辐射量很小,甚至低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辐射,非常安全。
胃镜和肠镜检查做起来虽痛苦一点,但它们对胃癌和肠癌高风险人群必不可少,建议每年一次。
基因筛查是必要的吗?
有些筛查,毕晓峰认为很没必要,比如价格高昂的基因筛查。针对特定高风险人群,基因筛查会有一定作用,但一般健康人群不必花这个冤枉钱,还可能因此担惊受怕。
还有的机构声称“一滴血可测癌症”,这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
PET-CT检查也没必要用于筛查癌症,等真正确诊癌症之后再做也不迟,可以用来判断全身的病情。
癌症是可防可控的,防癌体检中心每年都能帮很多患者发现早期癌。
癌症早期治愈率很高,十个人有九个能康复,相当于通过做检查就救了自己一命。现在癌症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岁数小也不是逃避癌筛的理由。
只要是高风险人群,都建议花点钱为自己买份“防癌险”。比起癌症动辄几十万的治疗费用,癌筛这份防癌救命险,性价比算是极高了。
不要谈癌色变!远离癌症你得知道这些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仍然处于逐渐上升的态势,防控形势严峻。
为什么癌症经常一发现就是中晚期?
肿瘤早期五大报警信号有哪些?
八种高发癌症早筛方法是什么?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治,别再谈癌色变,收好这套防癌指南↓↓↓
科普丨沉默的癌症:
肺癌,要命的“伪装者”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记者:施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