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金阿姨,今年58岁,来自福田街道北下朱。四五年前,金阿姨被查出患有息肉,医院行息肉切除术。1年前,金阿姨出现大便不成形的症状,医院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
今年2月初,金阿姨大便不成形的症状加剧,排便次数也增多了,甚至一天内要排4次,并伴有排便不尽之感。6月20日,备受折磨的金阿姨在家人的陪同下来我院消化中心就诊。
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傅海珍给金阿姨进行全面、仔细的肠镜检查后,诊断为: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指源于结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侵犯肠壁深层,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亦称匍行性肿瘤和癌前病变。生长初期因其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黏膜表面只可见稍充血、粗糙或小颗粒状隆起,故内镜下常易漏诊。但用靛胭脂或美蓝黏膜染色后可有助提高诊断率。有动态研究表明,其良性病变可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故早期诊断并治疗LST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术前影像
6月22日下午,消化中心主任王志勇为金阿姨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经过1个小时的耐心、细心地操作,成功将直径约1.5?2.8cm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切除干净。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也就是选择使用特殊设备配件和方法,在内镜下逐渐剥离肿瘤粘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的粘膜下层组织,最终将肿瘤完整剥离,适用于消化道良性肿瘤,或是没有转移、病灶浅、分化程度好的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
肿瘤巨大,肠腔狭小,而肠壁菲薄,内镜下切除的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但这种剥离手术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病人痛苦,且治疗费用低、患者恢复快。
“还好他们检查的仔细,发现的及时。不然真的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金阿姨感激地说道:“而且这里的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都很好,我们都已经很是熟络了,出院后,我还要邀请她们到我家吃饭!”
目前,金阿姨恢复良好,将康复出院。
消化中心主任王志勇表示: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呈扁平状,像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易漏诊,也不好切除,相对来说癌变的发生率要高一些,就像是埋藏在肠道里的“定时炸弹”,需要尽早发现,尽早排除。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手段。
哪些人容易长肠息肉?
·家族当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
·长时间摄入高动物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吸烟饮酒;
·久坐不动;
·年龄超过50岁;
·有糖尿病或体重超重者。
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可及时消除肠息肉的癌变隐患。
切除后复查!
即使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生长息肉的土壤没变,所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①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患者都应该复查;
②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③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比如3~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阴性,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
④值得注意的是,息肉的镜下漏诊率在30%左右,一次肠镜未发现,不代表没有息肉。
所以建议:上述高危人群要40岁以前做肠镜,普通人群在5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王志勇
副院长教授
硕士生导师
消化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重点学科——消化学科带头人
第七、八届浙江省消化内镜学会委员,浙江省消化病学会委员,浙江省ERCP学组成员,浙江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成员,
杭州市消化病学及消化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咨询专家,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主编加参编专著《消化系统疾病内镜诊治》、《中国实用医学》、《实用临床医学概论》三部。
主要研究方向:胆胰疾病的内镜诊治,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治,IB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傅海珍
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
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十余年,擅长消化内科常见病诊治,医院进修学习,特别擅长消化道内窥镜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尤其是胃镜,肠镜操作,内镜下息肉摘除,内镜肿瘤剥离等治疗技术,并对超声内镜及胶囊内镜检查有一定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