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如何防治盲肠癌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s://m.39.net/disease/a_5882589.html

#肠道健康#

腹胀痛查出肠肿瘤梗阻,术后中药调理康复

肠道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是指发生于小肠和大肠的良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性质和部位而异。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的恶性肿瘤早期也无明显症状,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食管、胃和大肠等部位为低。

一般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淋巴瘤和转移瘤4大类,而上皮性肿瘤又分为癌前病变、各型肠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3种类型。大多数病人在50岁以后发病。大部分结直肠肿瘤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得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小肠肿瘤是发生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部位的肿瘤发生率约占胃肠道肿瘤36%,占全身肿瘤的0.2%左右。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见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为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在小肠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

大肠良性肿瘤是指发生在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等部位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比小肠良性肿瘤更为多见。从组织学上分类较为常见的有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错构瘤和炎性息肉。肿瘤可呈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性。临床常表现为贫血、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变形,并有粘液血便。有时出现腹部肿块和肠梗阻的症状。好发部位以直肠为主,乙状结肠为次,其他部位较少。

早期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肠道肿瘤的方法。良性肿瘤中平滑肌瘤、腺瘤及纤维瘤都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尤其是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所以应该及早切除。良性肿瘤若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恶性肿瘤常因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当明确诊断时多数病人已有转移,预后较差。肠道恶性肿瘤采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可能会收到一定疗效。

肠位于右下腹部,是大肠与小肠的交界处。盲肠癌属于大肠癌的一种类型,目前我国居民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的速度持续增长,41-65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盲肠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右下腹部疼痛、腹胀、腹泻,也可能出现便秘。右侧腹部有时可以摸到包块,多伴有消瘦和贫血。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出现症状时常常是中晚期。如果患者出现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大便变细、大便带血,以及腹痛腹胀、不明原因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排除肠道肿瘤疾病。如果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时,应警惕发生肠道肿瘤合并肠梗阻,应立即就医。

中医如何防治盲肠癌?

西医研究认为,大肠癌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外,还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血吸虫病、肛瘘经久不愈等相关。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等其他综合性治疗。

中医学认为,大肠癌的主要病机是“脾虚”,属于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本,湿热、痰浊、淤血为其标。临床证型主要为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等。

大肠癌在中医文献中属于肠蕈、积聚、脾积、脏毒、癓瘕、锁肛痔、肠风、肠癖等的范畴。古中医对肠癌的认识很早,早在《诸病源侯论》中就有记载:“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一累累如桃李,腹满呕泻,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得卧。清肠饮主之。”宋代窦汉卿《疮疡经验》中对肠癌的记载:“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咨食肥腻…。纵情酒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意耽着,久不大便,遂至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

大肠是中医五脏六腑中的六腑,六腑司传导之职,六腑宜通。六腑如果“藏而不泻”,毒素就会积聚在体内,久而久之,形成脏毒。所以大肠疾病的治疗以通导积滞为主,大肠疾病患者平时自我保养,应注意大便通畅的问题。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符合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病理分析。多数大肠癌患者都是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尤其现在城市居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吃得多,运动量少,很容易得大肠癌。而且这种惰性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习惯,不易改正过来。有些患者甚至得了大肠癌后,仍然懒得运动,贪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一些患者家属也急于为患者补身体,给患者食用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这都不利于康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